放射性核素活度浓度测量
衰变池系统的技术架构由探测器(Detector)、软件(Software)、电控单元(ECU)及设施(Facilities)四大核心模块构成,各模块协同作用以确保放射性废水处理的安全性与高效性。在探测器模块中,放射性活度探测器(如NaI探测器)通过其高灵敏度的γ射线探测能力,实时监测衰变池内放射性核素的活度变化。结合无源效率刻度技术,系统无需依赖外部放射源即可完成探测器的效率校准,这一技术通过软件模块中的算法模拟复杂几何环境下的辐射场分布,显著提升了活度测量的准确性,尤其适用于衰变池多核素混合、不规则池体结构的本底应用场景。
软件模块作为系统的“大脑”,不仅集成无源效率刻度功能,还负责数据分析与流程控制,将探测器采集的活度数据转化为可操作的指令。电控单元(ECU)通过PLC电控柜与上位机的联动,动态调节潜污泵的启停、液位计的阈值报警等设施模块的运行参数,确保衰变池内废水按预设周期安全衰减。例如,当NaI探测器检测到放射性活度低于安全阈值时,软件触发ECU指令,启动潜污泵将达标废水转入下一处理环节,形成闭环控制。
此外,设施模块中的衰变池体、水箱及配套设备为放射性物质提供了物理衰变空间,而液位计等传感器与探测器的数据融合,进一步优化了系统的实时监控能力。这一架构通过无源效率刻度与NaI探测器的创新应用,不仅降低了运维成本,还大幅提升了衰变池系统的可靠性与适应性,为核医学、工业废水处理等领域提供了高效、安全的解决方案。
- 放射性核素活度浓度测量
确活度浓度测量的探测系统。
晶体尺寸:2×2英寸NaI |
分辨率:α核素1Bq/L可识别核素种类 |
灵敏度:>2500cps/(uSv/h)(对于Cs-137的662KeV特征峰,2×2英寸NaI晶体) |
剂量率范围:0.01-200μSv/h |
能量范围:30KeV到3MeV |
多道:1024道 |
当人工放射性核素对剂量率贡献大于10%时,核素识别时间小于10秒 |
具备解重峰能力,对能量峰值接近的核素可以精准识别,实现精确活度测量 |